图片

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当前位置:主页 > 范文 > 导游词 > 四川导游词 > >

广元皇泽寺导游词

来源::未知 | 作者: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 本文已影响

刻造像,广政碑,近代的红军碑林等。特定的历史原因,赋予了皇泽寺的多重历史文化积淀,加之近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皇泽寺更加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游客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历史的伟大和壮烈。 
女皇真容地——则天殿  
  

  则天殿,位于皇泽寺内的中心建筑大佛楼下层,其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现殿内端坐着金身的武后石刻圆雕像,头戴饰有坐佛的宝冠,胸饰缨络,半臂披帛,双手交于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座,下著裙,披覆于方形石座上,冠服、坐式,一如比丘尼,面相宽额广颐,和史籍记载吻合。武则天,名望,公元624年生于广元,公元705年死于洛阳上阳官。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这尊真容石刻造像,就其形象,有两个特点:   

一是石像神态表现出登基以后的持重安祥。  
  

  武则天一生执政49年,在位21年,当了28年的皇后,6年的皇太后,67岁正式改唐为周,登上了帝位,成为大周的圣神皇帝。  
  

  二是石像作比丘尼装扮。  
  

  这也是武则天重佛,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的例证。当时李家皇族信奉的国教是与皇族同宗同姓的李耳为教祖的道教,统治思想仍是传统的孔孟之道,母仪天下的太宗皇帝的长孙皇后,就是贤德的典范,常居深宫不出,还精心编写出《女则十篇》教化全国女性。唐王朝主张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统治阶层。而佛教却有转轮女王的说法,于是,借助《大云经疏》的出台,武则天把她转换为女身弥勒佛降世,更能为自己政治上的亮相而得到堂皇正统的铨释。皇泽寺又是北魏时期开创至唐时越发兴盛的佛教寺庙,把自己装扮成佛身,因而更加合适。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人们总是争论不休,褒美和贬詈并存,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没有第二个人物能使史学家们有如此相悖的评价。她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独一无二的,孔孟之道流传千年的文明古国脱颖而出的唯一女皇帝,单凭这一点,就使得武则天注定成为一个"盖棺"也不能"定论"的充满魅力的人物。  
  

  但是,有几点是历史所公认的。(一)积极推行富民路线,重视农业发展。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稳步上升,人口由太宗时期380万户增长到女皇晚期615万户。(二)国力强盛。国家版图东西南北四域达到了整个唐代的极至。军事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贞观时期。(三)任人纳贤。数次下诏求贤,对有才干的人破格重用,从而选拔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四)善于纳谏。当时连农夫樵人都可求见皇上申述意见。还着力改善妇女地位,使唐代妇女生活,出现了封建时代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局面。  
  

  武则天的政治生涯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她的局限性也很突出。有过重用酷吏、任用外戚、扰乱刑罚、滥杀无辜之失,给国家造成了一些灾难和损害。  
  

  关于武则天宠信男宠薛怀义,二张等人的行为,历来是人们纷纷指责的焦点之一。但古代皇帝哪一个又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呢?男皇帝如此,女皇帝未尝不可?封建正统史家对此贬斥为"母鸡司晨""淫乱宫闱",会"天下大乱"。然而,在武则天执政数十年时间里,却没有发生过一场成规模的农民起义。  
  

  女人称帝,这需要何等超凡的能力与智慧、胆量与气魄!当时不管历经沙场的武将,还是学富五车的文臣,都统统跪拜在一个女人的脚下,正如鲁迅先生说:"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  
  

  所以,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女士曾专门题写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的评语。郭沫若先生也专门题写了这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就是说武则天执政,继承和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启发了唐玄宗创建的开元盛世,她的功德在巍巍剑门关一带流传颂扬,光辉业绩使家乡广元也感到荣光。  

"真容石刻造像"的右侧,陈列了这样一块碑——广政碑。此碑是1954年,皇泽寺门口修宝成铁路(现铁路己迁)时出土的。碑刻所镌刻时间是"广政二十二年",即五代后蜀孟昶广政年间,为公元959年所刻。碑首额作"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昭武军节度使李奉虞所立。全文29行,每行29字,骈体文,文中凡遇"后"、"天后",必提行顶格,遇敬语则空三格,对武后备至尊崇。此碑是研究"皇泽寺"历史较早的实物资料,也是考证武则天出生于广元的重要证据。要点有二,一是因为此碑上己明确写着"皇泽寺",这个名称,比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要早120余年;二是碑文说"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实录……"此句,表明武则天是在其父亲任利州(广元)都督期间,生于广元。碑文还记载了唐五代时期,武则天已被当地人当作神明膜拜,一遇灾事�"军民祈祷于天后之庙,无不响应"。以及当时建寺规模、庙产等情况。后来,祈求武后赐福这样一种民间的自发祭祖活动,演变为在武则天生日那天的 "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的广元民俗,也是广元现在每年9 月1目的"女儿节"的由来。  
  

  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是以唐李商隐诗"利州江潭作"、皇泽?quot;广政碑"和"武后真容石刻像"等为主要依据,考证出武则天"毫无疑问出生于广元"。 
  

  石刻艺术瑰宝——皇译寺摩崖造像  
  

  皇泽寺摩崖造像,是国务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分布在寺内西山东壁脚下崖面上,寺内造像大小窟龛54个,造像1203躯。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盛于初、盛唐时期,唐以后基本逐渐成为武后专祭祖庙,不再继续开龛造像。    " 中心柱窟"亦称支提式窟,位于大佛楼中层南侧,编号45 号,开凿于北魏晚期,初唐略有改雕,是皇泽寺现存最早的一窟。此窟前凿方形窟门,平顶略弧,深2.76米,宽2.6米,窟中央凿中心方柱直通窟顶,窟室三壁开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顶雕七佛八飞天,大拿侧下各开一小金,龛中凿一佛二弟子像。三壁上部平面处浮雕千佛,中心桂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第一、二层四面各凿一龛,拿中雕一佛二菩萨三尊像。  
  

  中心柱主龛所表现的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指佛教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以其在时间上相连续的关系,故俗称"竖三世"。正中是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燃灯佛是梵文意译,也译为" 绽光",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因此得名。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从衣钵相传的观念解释,这三位是太老师、老师、学生三代同堂。  
  

  中心柱,是由佛塔转化到石窟中而来的。皇泽寺的中心柱窟,是受北方的中原石窟传播影响,石柱上及窟室内三壁开龛,凿出佛像,供僧人诵经时礼拜佛像,以获取《菩萨本行经》所说:"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处,得福之量也"的功德。  
此窟雕刻精细,结构巧妙,手法古朴,是不可多得的早期石窟。  
  

  "五佛窟"位于皇泽寺五佛亭上层。编号51号的叫"五佛窟",开凿于隋代末年,该窟为敞口外方内圆大窟,内凿圆拱龛,龛顶略弧,后部设低谷,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主像,像后浮雕双树及人形化的天龙八部护法像。  
此窟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为弟子迦叶、阿难;外侧为胁侍菩萨像。其造像清秀修身,有北魏遗风。弟子、菩萨站像膝部略曲,表现出一种轻松随意和婀娜多姿的神态。雕像采用疏密相间的手法,刻出薄薄的衣纹,轻轻贴在修长的躯体上,隐约透出肢体的舒展健美,仿佛才刚从清清的江水中走出,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古代艺术中所谓"曹衣出水"的重要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佛窟)位于大佛楼上层,这一龛编号28号,叫"大佛窟",开凿于初唐。此窟呈平面马蹄形窟,弯隆顶,窟高6.68 米,深3.6米。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后壁高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像,右弟子与右菩萨之间的下部雕一双手合十、单膝而跪的供养人一尊,高 0.67米。  
  

  此窟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正中为阿弥陀佛,高4.9米,是佛教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右两侧为二弟子迦叶、阿难;外侧头冠饰宝珠的为大势至菩萨,头冠饰化佛的是观音。阿弥陀佛、大势至、观音三位又称为"西方三圣"。  
  

  大佛窟是皇泽寺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的一窟。它的形制、布局接近五佛窟,而像容渐趋丰满,组合中多了二身力士,雕饰精美,刻画入微,雕刻技法熟练,介于阶梯式和圆刀间的过渡形式,确为我国唐代早期石刻的代表性作品。  
从大佛楼下来,我们去参观珍贵的桑蚕石刻连环画——蚕桑二十事图。  
  

  大家知道,我国的蚕桑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和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把桑树中的野蚕拿到家里饲养,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和织帛技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中有" 蚕"、 "桑"、"丝"、"帛"等象形字,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见到西汉初年的丝织品,工艺水平达到非常精美的程度。中国的蚕桑生产和丝绸工艺,堪称世界一绝。"古丝绸之路"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物和蚕桑生产经验。但由于时代久远政事兴衰,保留完整的东西确实不多了,然而在皇泽寺内却保持了这样一组珍品——"蚕桑十二事图"。  
  

  蚕桑十二事图,镶嵌于皇泽寺五佛亭北侧廊内石壁上,由十四块石碑组成,高 1.3米,总长5.8米,作者在深灰色的梨园石上,采  用阴刻平图手法作画,线条柔美,人物姿态各异,构图精美,镌刻细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美的川北乡土风情,是甚为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  
  

  这组连环画以"蚕神"马头娘倚马思蚕作首图,把人们带入了桑茂蚕肥、茧大丝长的丰收境地。然后以《选桑椹》、《种桑》、《树桑》、《采桑》四图,展现我国清代培养桑树的经验;以《窝种》、《体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八图再现清代养蚕方法,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从采种育桑到养蚕缫丝的全部过程,可谓匠心独运。  
这套石刻连环画的作者是清道光时广元县令曾逢吉。清嘉庆十七年,湖北京山举人曾逢吉以军功出任昭化县令,见当地百姓生活贫困,使令各处利用广袤田野栽桑养蚕,亲自著书立说,总结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并作出一系列规定。此法很快见效,到了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时,广、昭两县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胜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到了这年冬季,曾逢吉奉旨调任松州同知时,赶给出这套《蚕桑十二事图》流传后世,图中,他倾注心血,把广元奇山异水融入画中,透过美丽的图画,能看见广元美丽的田园风光,勤劳的蚕妇和繁忙的村庄,令人似身临其境。这幅连环画不仅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古代广元一带地区栽桑、养蚕经验不可多得的实物。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此拓片作为珍贵资料收藏,相关的农业大学还将此作为教学材料引用,可见它的价值。 
  

  近代文物——红军石刻标语碑林  
  

  这里是红军石刻标语碑林,1980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题写了"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匾额。碑林建筑外观为一座古建筑,座西朝东。占地面积为三亩多,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厅内排列有序地陈列着58条石刻标语碑板原件43面及一口刻有标语的水缸,三壁墙上巨大的通体玻璃内陈列着1933年一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建立川陕苏区的重要拓片、标语45条计46幅。整个大厅衬着青石石板铺成的地面,显得肃穆而庄严。该碑林无论内容的丰富,还是规模的宏大、保护程度的完好,都称得上四川之冠。石刻标语宣传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特色的宣传形式,这些石刻标语同川陕根据地的其它文献一样,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今天人们学习中国现代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