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重要前提

来源::未知 | 作者: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 本文已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思考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前提尤其重要。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这几个基本前提就是经济水平的发展、产品和劳务实现销售的有效市场、原材料的来源和供给。所以,需要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实现市场才能使国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持久解决,从而也自然地需要经济理论和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转移受阻,就业资源,有效销售,发展理论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是各国工业化成长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既有与一般国家共同的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当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够,而非城市化率低。一直以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率低。支持其论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化率低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在发达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达到60%-70%,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已达40%-50%以上,而现在我国却不足34%,和十多年前差不多,进而导致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

  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这种认识误区在于把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等同于城市化率低,把城市化当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而非结果。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城市化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工业的发展伴随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规模的扩大,从而引起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同时带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进而伴随着人口更大规模的聚集。因此,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苦于无出路,并非是城市化率低,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带来的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进而导致向城市转移受阻。因此,城市化必须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事实上,我国目前农村的2亿多剩余劳动力,如果都由城市来消化,则需要建设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00个,或增建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300-400个。据测算,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仅生产性投资就需1万元左右,保守估计2亿多剩余劳动力进城也需2.7万多亿,如此巨额投资,城市化如何进行?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并不仅仅是城市化率低。所以在现有条件下,永远也无法实现城市现代部门对传统的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吸纳,还是要靠改造城乡产业、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水平来实现。

  2、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是因为就业资源的稀缺。如果说农民变市民意味着工业产品的销量大增,进而导致就业岗位的大增,从而实现农民工在城市的充分就业。那么,如何引发初始阶段的农民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流动障碍从供需关系上看体现为:低素质劳动力的城市有限需求与农村无限供给,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就是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的贫乏。因为现时期,发达国家已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利润流向了信息产业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而中国城市的工商业却依然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出口导向战略受阻导致国外需求不旺进而影响国内工商业的生产,削弱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国内农业和工业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国内外的需求减少,形成了非良性循环,商品供需关系不平衡必然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因而出现了二元经济理论的创立者所未预料到的城市劳动力本身面临的就业不足。如果考虑到农村2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必然会出现农民工和城市工抢饭碗的现象,即使是过去脏、累、差的活属于农民工的空间也会日趋减少。因此,城乡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贫乏的现实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城市化率低,不仅仅是城市化提速就能满足城乡人口流动的要求那样简单。我们可以判断:在农民工获得稳定的城市就业之前,单靠城市化不可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3、农民工城市充分就业后其巨大的商品和劳务产量如何实现其有效销售。前面谈到,我国目前农村的 2亿多剩余劳动力,如果都由城市来消化,则需要保守估计的2.7万多亿,如此巨额投资!现在假设我国具有巨大的财力资源和其他的生产资源,可以实现这两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当这些农村劳动力转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后,又如何来实现其所生产的巨大的商品和劳务服务呢?可以想象,在国内外市场无法实现其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的情形下,这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怎么能够发生,又怎么能够持续呢?答案是显然的,现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中国产品和劳务的限制,已经引起国内经济的很多波动和矛盾。

  二、几点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到已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制度路径以及国际经济状况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解决就业资源稀缺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程。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并非因为城市化率低,而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滞后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实现市场,导致转移受阻。

  现代经济部门特别是信息经济的出现,通过对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分工。通过非农化,农村二、三产业可以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得到大发展,在我国农村地区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能性大增。大力发展经济,才能积累资金,才能更快地改变经济结构,并进而扩大就业容量。

  2、我国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市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后,所生产的大量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广大的市场实现销售,同时也需要实现更大的原材料市场。纵观历史上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无疑都是这样的进程。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做好更多的工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扩大现有商品和劳务市场以及原材料市场,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我国能够实现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前提。前些年份,国家和政府花了大力扩大内需、希望通过扩张内需来加速经济的发展,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幸运的是,我们的政府现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展开和加强全世界范围内与各国的经济合作,决心在国际上为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机会。

  3、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新的发展理论作指导。观念和意识也是经济发展制度因素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和意识常常决定着就业战略的取向和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转型和容量的扩张。发展中国家一些学者和决策者解决就业的思路往往受其想当然意识的影响,而就业幻觉和误以为所支配的就业战略和政策常常与就业的内在规律和变动趋势不相一致。对于中国而言,在以传统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资本为纽带、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和以知识为基础、科研教育为先导的信息经济并存的三个部门之间基本可以构成三元经济结构。现实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三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决定了新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也就是,通过资本供给制度的创新,用新的资本形成机制流向高新技术部门,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培养机制,使得拥有新知识、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量是无限的;修改传统宏观经济学政策理论,把宏观科技、环保、人力资本政策纳入宏观经济政策范畴,通过政府的力量满足三元结构目标转换的资源要求。


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失业问题成因

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失业问题成因

内容 摘要: 面对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与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现状,运用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