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 > 电视电影 > >

论文学在电影媒介中的转接与承续

来源::未知 | 作者: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 本文已影响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的出现和发展给文学带来梦魇似的冲击和刺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也要仰仗着文学经年累月的传统为其提供发掘不完的潜藏资源。从电影诞生至今,众多不同的学者投入到对其的研究中。本文就是从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为基点,对文学在电影媒介中的转接与承续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影;文学;转接
  
  一、引言
  
  大部分研究电影的都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来研究,而且大多都集中在文学对电影的影响、文学作品改编问题和是否存在着“电影文学”。而对于电影对文学的影响,即从媒介传播这方面来研究的就很少了。电影是一种媒介,一种利用影像和声音传递感情的媒介,相对于文学用纸进行的延时传播,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问题是如何利用先进的媒介传播先进的文学观念或是说如何用先进的媒介改变传统的文学思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以最早的传播媒介之一——电影为例,着重探讨文学本体和其他要素在电影这种异质媒介影响下的转向与传承进而研究当代消费社会影视传媒下的新文学观。
  必须说明的一点,本文中所用的“电影”这个概念,是指作为一种影视媒介而存在的传播形式,不包括家庭影院中用VCD、DVD等观看的“电影”。
  
  二、文学与电影关系探讨与分析
  
  时至今日,在这个信息像空气般如影随形、声像如洪水般扑面而来的时代,电影,已不再陌生,不再如初期般青涩,相对于文学,它显示出年轻力壮的魅力和魄力,当仁不让地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而文学,在经历了一连串自身和社会的动荡变革后,在电子媒介的异军突起和读者势不可挡的分流面前,却显得分外的脆弱。谁又能料想得到,当初在极限中那个瘦弱、要依赖文学源源不断输送养料的“小弟弟”,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会给一直占据着艺术殿堂宝座的文学带来梦魇似的冲击和刺激。在工业技术信息时代,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带着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结果,对传统文学自身各要素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进行不同程度的渗透,使得电影与文学、声像和文字,在先进的技术和厚积的历史之间,在梦幻和虚构的想象中,相互借力,向大众展示着自己的精彩。
  
  1 文学的视觉化形象化转向
  文学和电影,由于两者间颇有历史渊源,因此,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就难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基本上,文学和电影都属于一种叙事表意的工具,都要介绍环境、刻画形象、铺叙情节,都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和表现一种特定的主题。而且,它们的这种叙事表意功能都是在虚构现实,其文本提供给读者或观众的都是一种梦幻和虚幻的满足,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补偿。然而,文学和电影本身各自独特的性质又决定了它们在各个层面上不可避免的差异:文学是单纯靠文字符号的抽象表达,电影则是声像结合的具象演绎,文学创作的主体一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电影的创作者却是集体性的;文学传播是一种延时个体性的传播,而电影传播却带有现时共享性……这两种艺术样式自身表现的各方面差异,造就了它们的受众也因此在接受中,从受众素质,接受环境、接受层次等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同。
  在这个消费欲望充溢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时尚符号,消费的就是令大众新奇的观影视觉和象征心理能得以满足的潜意识。它用自己一套特有的符码传递着文化阐释的多种可能,编译出声像整合的话语力量,使人们各种各样赤裸裸的欲望在短暂的观影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古老、一维的文学在这新鲜的电影媒介面前霎时间显得无所适从。同样是虚构,但相对于文学用语言想象这种无穷的模糊性来讲,电影凭借声像糅合的强大科技力量,使缠绕于主题的种种遐思和梦幻带有不可比拟的具象性。这一点是文学文本望尘莫及的。文学的虚构。是通过语言词汇的组合、渗透,给读者提供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其充分调动思维之翼,展开联想,把各种力所能及的想象、难以掩饰的欲望和热气腾腾的现实召唤都填塞到文本中去。在心理上精神上领略调戏语言的快感,这一切是不确定不满足没终点也没固有形态的,一切都处于增补、过滤、游摆之中。“活动电影通过视觉直接到达我们,语言却必须从概念的理解之幕中渗透进来。”于是,文学文本中的思想形象相对于电影作品中的视觉形象抽象得多,但也丰富得多,它充满了多种解读的歧义性,蕴涵着各种可能想象的心灵悸动。套用莎士比亚被引用得最频繁的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不同角度的审视,为文学文本这种不稳定的思想形象衍生出缤纷的色彩和无限的渴望。
  
  2 文学娱乐性转向的凸显
  “没有任何文本是对每一个人直接敞开自身的”,无论什么文本都是作者主观意识和体验的投射及表现。其中有浮于表面一眼尽识的,也有潜藏在内里需要深挖细嚼的。所以,作者透过文本想传递的信息最终能否全部到达受众那里或是能有多少到达受众那里,除了受作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影响外,还取决于受传者接受层次、接受环境、生活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文学文本如此,电影文本也是如此。就创作主体来说,文学文本的作者一般都是个体,电影文本的创作者却是集体性的。它不仅有演员、导演、编剧、制片、监制,还有化妆师、摄影师、灯光师等等一大批幕后的工作人员,而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如果说文学文本传递的是一种个体精神的话,那电影作品传播的就是当之无愧的“大众文化”,一群创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个信息如流水般涌动的时代,作为站在艺术前沿的电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最新的时尚,引导最新的潮流,满足观众松弛神经的视听需要,与幕后有这个庞大的创作集体不无关系。而对于受众来说,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他们想从其文本身上收获的是一种梦幻和虚幻的满足,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补偿。但这种满足或补偿却因电影和文学性质、传播上的某些不同而产生深浅不均、强弱不一的接受效果。文字是靠语言文字来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要领略其所思所想所喜所好,首先必然要对文本语言进行解码。于是,读者在这些藏羹纠结的文字中潜行,在纵横交错的言语中用自己的符码对其进行解读。在这种对文本编译的曲折过程中,读者透过文字表面与作者进行或多或少的交流,感受、理解其在文字深层中囊裹的倾向和意蕴。
  这是一个蜿蜒但却充满快意的过程,它需要知识、智慧、激情,更需要耐性。想象一下长途跋涉者见到终点在望的那种激动和欢欣,读者在经历一段艰苦的思想之旅后终有所获,这是何等的畅快!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阅读行为,更是一种历练心灵的精神活动。

  3 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或许有人会认为,20世纪电子媒介的高速发展,使文学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文学的精神净化和人文升华功能发生异化、出现断裂;人们的审美想象力逐渐弱化,而文学的创造性也被简化为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文学的“舶来品”、赝品、复制品骤然增多,崇高叙事、精品意识、艺术独创性渐渐消隐出文学视线。
  总之一句话,电子媒介的发展对文学百害而无一利,使其从高峰跌至了谷底。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别的暂且不说,仅从传播范围来看,电子媒介的勃兴,令文学的覆盖面不断伸展,史无前例的宽广。以电影为例,电影在侵蚀神圣的文学领地的同时,也把文学整合到它那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声像世界中。在这种媒介的商业运作里,文学虽被电影作了视觉化的转型和奇观化的扩张,但也在传播上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传统的文学大都是在纸质媒介上,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来传情达意的。
  不仅传播速度慢,而且各种语言沟通的障碍也多。用某一种语言符号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受人“热捧”,但在另一地域上却可能根本无人问津。像唐诗宋词在我国声名远负,但在国外耳熟能详者疏;我国公认的黄钟大吕之作众,但获得世界文学顶级大奖——诺贝尔奖者至今为零。这使文学的传播空间非常局限。而在全球化步伐逐渐加快的趋势下,电影所采用的声像语言在世界上几乎畅行无阻,它取消了欣赏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弭了审美想象的中介,凭借其直观性和沟通优势出尽风头。传播特点的这种突出优势,使得不少文学名著也要低下高贵的头,借助影视改编才得以走近读者大众,拓宽传播领域。如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1947年出版时知者甚少,1980年再版后也只能是引起圈内人的关注、评读,直至1990年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后,竟引得小说一时间“洛阳纸贵”,在1999年11月全国畅销书排行榜中,《围城》位列第三12000年有人曾挑选了一百部中外文学名著作了一次“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结果表明,有60.5%的人是先从电影、电视、广播、戏剧等非文字传播渠道了解这些作品的。其中,有18.5%的人在看了影视等媒体以后再去看原著,而其余的人看了影视、戏剧后,就不再看原著了。
  
  4 电影商业化的传播与文学发展的失衡
  文学,在漫长的嬗变过程中,自身发展存在着难以避免的不平衡。历史上,传统的四大文学样式: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在各个时代各有千秋,各领风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赫,《文心雕龙》)一代有一代文学的主要承载形式,或以诗歌为主,或以散文打头阵,或让戏剧独占鳌头,或让小说独美。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歌、元杂剧,明清小说,这些都成为各个朝代独特的风标。而到了当代,电影商业化的传播,虽是不断地拓宽了文学撒播的领域,增加了文学交流的触及点,但同时,更是加速了文学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其处于发展瓶颈中的尴尬。
  文学与电影,一个有着深厚的积淀,一个有着前沿的技术,一个在深沉中力求突破,一个在累积里逐渐发展,看似在不同的轨迹上各行其道,实则却在纵横交错的暧昧中相互攀缘缠绕。一百年前,当电影在廉价的咖啡馆里供社会底层的人们消闲解闷时,高高在上的文学对其嗤之以鼻;一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个漫溢着声像的时代里,当“读图”成为绝大多数人刷新所得信息的主要方式,高雅、严肃的文学已不再拥有绝对强硬的话语权力,它在图像的包围中不知不觉地被软化,在市场、消费的氛围中逐渐被泛化,内容也越来越大众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面对少数特定读者的晦涩难懂的言语。谁也没有想到在一百年后的夸天,当初如婴儿般脆弱的电影会给厚实的文学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影响。但在声像时代中蓬勃发展迅速上位的电影,也给处于生存尴尬中的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电影对文学本身及其他要素的影响和渗透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促使了文学的视觉化形象化转向,更使文学娱乐性转向明显地凸显,使文学在传播上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它的发展改变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写作方式,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也加速了文学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和转向中,文学的思想内容、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也随之渗透到电影中去,而当时的文学思潮、文学技巧也在无形中自觉不自觉地被引入电影作品中。文学传统以别样的方式在电影中承续下来。
  高科技的脚步是无法阻挡的。电子媒介对人类文学行为几乎全方位的覆盖不应成为先进科技对传统人文的颠覆,或是技术对文学的侵略,变成文学前进的包袱,而应成为文学发展的新挑战,引导文学变革的新契机。我们应该看到,原有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规范是两千多年来适应书写印刷媒介而形成的。既然电子媒介已从不同角度渗透到文学的不同层面中去,原有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规范也应做出相麻的改变。

新浪足球彩票_新浪足彩-彩经网体育推荐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